知识详细页

当孩子取得成功或者遇到挫折的时候

幼儿时期,孩子缺乏自我评价能力。他们只能通过别人的语言、表情、动作来认识自己,估价自己。因此,当孩子取得成功或遇到挫折的时候,家长或老师是作出积极的反应还是消极的反应,将直接影响孩子的性格和其它心理品质的趋向。

成功,可使孩子心情振奋,增强自信心和独立进取精神。但是,也可能使孩子沾沾自喜,高傲自大,忘乎所以。因此,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取得成功时,家长和老师首先要给予正确的评价、鼓励和适度的表扬。幼小的心灵有这样一个心理特征,即他们最初追求成功的动机,往往在于取悦家长和老师。如果得到了称赞和奖励,他们在情感上就会得到一种满足,随之形成一种朦胧的自我估价,从而驱使孩子去进行新的尝试和努力。渐渐地,即使得不到成人言行上的积极反馈,孩子自身取得成功的满足感和充实感也会成为主动克服困难的动力,进而转化为一种独立进取精神。但是,真理跨过一步就是谬误。如果对孩子取得的成功,给予过多的称赞,过分的表扬,过度的奖励,很可能使幼稚、单纯的孩子产生畸形的满足感,以致变得盲目骄傲,目空一切,懒于进取。

其次,应在孩子取得成功的基础上,及时提出新的要求和希望,引导他产生达到新目标,追求更大成功的动机和不懈努力的实际行动。否则,孩子失去前进的方向,陶醉于已取得的成功之中,安于现状,固步自封,最终不利于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。

当然,由于孩子年幼,受身体发育、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所限,挫折是孩子主动探索过程中常常遇到的。如果这时成人缺乏耐心,不给以必要的同情和帮助,就会使孩子正常的心理发展受到扭曲而变形,以致影响孩子性格、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趋向。因此,当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,家长和老师首先要采取一种谅解、同情和鼓励的态度,循循善诱地帮助孩子研究分析造成挫折的原因,指导孩子学习有关的知识和补救的方法。当然,这种帮助不是包办代替,而是着重于诱导启发,增强克服困难的韧性和刻苦动脑的钻劲。在这里特别提醒的是,当孩子遭受挫折,处于神情惶惑,难于自拔的时候,千万不可埋怨、讽刺挖苦、打骂惩罚等。弄不好,就会使孩子在好奇心、自信心和自尊心旺盛的时候受到伤害。久而久之,孩子就可能形成一种“劣等感”、“缺陷感”,无论做什么都仅仅盯着自己的弱点和缺点,感到自己处处不如别人,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,难以从软弱的状态中解脱出来。这样,孩子的心理机制将会失去平衡,情绪压抑,紧张不安,性格固癖。

其次,还要注意激励孩子从挫折中奋起,不怕失败,大胆探索。父母和老师要通过讲英雄故事,看科学家创造发明书籍,使孩子明白“失败是成功之母”的道理,鼓励孩子树立坚韧不拔的精神。如果溺爱孩于,过多地限制孩子的活动,使他们得不到锻炼的机会,就会形成依赖性。现在,不少的家长,特别是独生子女家长,对孩子娇生惯养,百依百顺,‘使他们连起码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。结果,孩子在生活上习惯于依赖家庭,在学习上缺乏旺盛的求知欲和进取心,碰到一点困难和挫折就感到委屈痛苦,想方设法逃避,这样的孩子就很难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合格人才。

展开全部内容

相关文章

显示更多